作为庆祝搬迁浦东十周年的活动内容之一,为进一步凝练学校传统与精神,推进学校在新起点上突破提升、特色发展,9月4日至21日,学校召开以研讨新时期学校发展为主题的系列座谈会。座谈会分六场进行,校领导阮显忠、胡寿根、李世平、胡晟、莫惠林、王刚、瞿志豪、邹龙飞等分别主持。座谈会上气氛热烈,发言踊跃,部分离退局级干部、离退处级干部、在职教授、在职干部与教师、统战成员及后勤干部参加了座谈,为学校今后发展建言献策,畅所欲言。
充分肯定学校十年来发展成果
忆及学校十年来的发展变化,与会的离退休老同志、教职工代表纷纷感慨不已。十年树木,看到搬迁之初植下的小树苗如今已是绿树成荫,得知学校从2002年的不足7000名专科生发展成一所同时拥有本专科教育、研究生教育和留学生教育以及成人教育的万人规模高校,不少同志用“今非昔比,翻天覆地”来表达心中的欣喜。离退休同志们对学校十年来取得的成绩感到欢欣鼓舞,对学校未来的发展信心满满,而在职教职工更是意识到重任在肩,要从自身做起,积极作为,再创下个十年的辉煌。
学校发展要准确定位,服务地方
关于学校未来的发展,有教师指出,准确定位、坚持特色是学校的立校之本。由于所处的历史时期不同,不同阶段学校的具体目标也会相应调整,但定位要准,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特色不能丢。作为地方应用型大学,要紧贴上海的经济发展实际,找到学科建设与专业布局的切入点,进一步思考如何更好地融入上海、融入浦东的二次开发与建设中。建议学校多争取政府、企业、社会的资源并加以整合,更好地推进校企合作、校社联携,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同时,使学校变得更加不可替代、不可或缺。
凝练大学精神,塑造校园文化
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生命之源。有离退休老同志指出,大学不仅要有办学方向的定位,还要有思想精神的定位。要凝练新时期学校的大学精神并加以培育,使其成为党员干部与广大师生的内在信念与追求。建校以来,二工大人为了学校的生存与发展,不妄自菲薄,不是“等靠要”,而是自寻机会,自加压力,找准定位,创出特色,因此,自强不息是我校建校以来贯穿始终的大学精神。还有教师提出的学校精神有:艰苦奋斗、勇于创新的劳模精神,逆水行舟、同舟共济的拼搏精神;新时期可进一步加以凝练的有:搬迁精神、为学生服务的精神、攀高峰争飞跃的精神。通过凝练并塑造大学精神,使广大师生员工甘与学校同呼吸、共命运,增强教职工尤其是青年教工的集体荣誉感,增强二工大人的凝聚力与战斗力。还有教师建议,可采取举办创新主题的文化活动、举办指导教师的学生成果展、发挥校内资源优势开设人文讲座、设计印有学校视觉形象标识的文化用品等方式,更好地营造校园文化氛围,同时,加强与所在社区曹路镇的文化共建,实现资源互补,发挥大学的文化引领与辐射作用。
增强教师专业素质,完善教师评价体系
座谈会上,不少教师提出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,增强教师专业素质与能力。有教师指出,应用型大学应以教学为主,科研为教学服务,但教师队伍中存在重科研、轻教学的现象。鉴于此,有教师建议,应继续发扬老教师“传帮带”、新教师“比学赶”的传统,为青年教师配备带教老师,通过授课带教、项目指导等方式,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与专业实践能力。在教师考核问题上,还应完善教师评价体系,教师指导学生实践活动的情况都可纳入评价范围,不能以论文多少作为唯一的“硬通货”。此外,虽然学校加强了对在职教师的培养力度,选派教师出国进修,但收效不明显,对此,有代表建议学校须规定教师将进修成果带回,无论是新课程、还是新思路,都能为学校的课程建设、学科建设注入新活力。
党委宣传部